一册“工作与学习”的日记本,是母亲搭乘轮船前往武汉探亲带回的,是四哥专门赠送与我的,当时是1956年。
日记本成了我人生成长学习的纪录。其中纪录了许多读书笔记及摘录,还有参观展览、观看电影等等的记载。如今翻阅它,思绪一下子会带回青葱年代,回眸每一个脚印的深浅与走向的延伸,充满感慨。
一次救赎
日记中有一节记录了我走出人生低谷的过程。起因是我的两位同学被批准入伍,而我因视力未能达标,所有美好的憧憬,此刻都化为乌有,似泄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
适逢这年(196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80周年和逝世25周年,为了纪念这个重大的日子,政府对先生的墓地与纪念馆都重新进行了修缮与布置。
1961年9月23日(先生生日的前两天),我前往坐落在虹口公园的鲁迅纪念馆,瞻仰鲁迅墓和先生生前最后10年居住的故居。
整个瞻仰与参观我十分认真,力求循着历史的脉络,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光辉历程与伟大的革命思想。通过现场的参观与思考,鲁迅先生的形象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呼之欲出。在一间储藏室,关注了一处许多参观者都忽视的细节,那就是挂在顶上、有盖的一只篮子,我还特意向解说员求证派什么用的?据介绍,篮子里放些水果之类的物品,先生忙碌到深夜时分,就会用这些水果。
在日记本里,有这样一段深情的文字:“很快就要离开这儿了,我轻轻地走下楼梯,仿佛有一点声音,就会惊动正在工作、战斗着的鲁迅先生。”这是一次走出低谷真正实现的自我救赎。
一件趣事
日记本内印制有一些图片的插页,我非常喜欢标题为《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宣传画。两名年轻的地质勘查队员带着标尺,背着测量包,扛着测量架行走在祖国的山山水水间,志在为探寻地下宝藏而献出壮丽的青春。
谁也不曾想到的是,宣传画的作者诸如樵老师,竟然在两年后真的成了我的老师。这是我入学南京艺术学院附中后,他是我们创作课的指导老师。
这幅风靡全国的《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宣传画,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时代的标志物,凡是涉及到那个时代的影视作品,都少不了这幅宣传画装点,用当下流行语就是——标配。
由此,同学们对于诸如樵老师的创作指导课,显得格外地重视。通过诸老师突出介绍《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对于创作思想及生活体验等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至今还能想起诸老师在介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一幅主题油画创作中,关于细节的处理及表达的形象性的重要意义。“一把枪托放在皮靴上,而没有直接落在雪地里。”
一个甲子过去了,诸如樵老师在心田播下艺术创作的种子,时时提示着罗盘的方向,催促着果实的成熟……杨继仁 文并摄